close

有人說,第一代農民工就像剛恢復高考時的“老三屆”大學生,他們雖年齡相差懸殊,但在打工一族中,卻“風騷”獨具。20年左右後的今天,他們又各自“飄落”何處?
A 溯源
誰是第一代農民工?
按事先的想法:珠三角第一代農民工應該是上世紀80年代初到珠三角打工的,於是記者找到東莞市虎門鎮經貿辦主任譚志強,他犯難了:真找不到,90年代初的倒有!
面對同樣的問題,全國第一家“三來一補”企業——太平手袋廠第三任廠長唐志平也尋思了好一陣:太平手袋廠建廠(1978年)前十年,廠裏幾乎都是虎門人。到1986年前後,由於工廠業務擴大,人手不夠,他們才到江西招了一些農民工。到1990年唐志平離開廠時,農民工也只有100多人,但三年後,太平廠基本上都是外來工了。事實上,也就是在這段時間,深圳的暫住人口增加了100萬。1990年後,“農民工”代替“民工”的稱法風靡坊間和媒體。
奚尚仁上世紀90年代初從東北來到深圳蛇口。他說,事實上,珠三角第一代農民工,應該是上個世紀80年代從粵東粵西(大部分)農村走出來、在深圳蛇口和深圳關內打工的那群農民。然而,具有標誌意義的,則是深圳關外的寶安、龍崗以及相鄰的東莞,接納的第一波“民工潮”。
譚志強說,在虎門鎮現有100萬左右的打工者中,“80後”占絕大多數,如果將他們算為第二代農民工,那麼上世紀“60後”、“70後”算是第一代,而nike air jordan90年代初的“民工潮”中,“70後”占多數。
從2001年開始,每年的5月12日,至今還在東莞打拼的老梁總是和1991年5月12日一起從河南故始縣同車到東莞的50名工友聚會。“從來沒到齊過,現在越來越少。”老梁說,那50人,估計有30%自己創業、30%留在企業、餘下的回家了。與老梁同一車來的程曉磊,如今做到某企業的高管了。他說,他們那一代農民工,回家的雖占多數,但真正回到農田裏幹農活的很少,在家開店、跑生意等居多,而且大多都搬到縣城或鎮上建房,成了城鎮人了。
B 故事
當老闆壓力最大的是企業管理
打工仔李興國,用了近20年時間,完成了出“農門”、進“城門”、再出“國門”的“三級跳”;“多餘人”老梁,在珠三角“打圈”近20年,三次就地“轉型”,成了打工“皇族”。打工妹王馨,偷師學藝,在內地老家與東莞,複製了自己的“前店後廠”
第一代農民工多已離開南方,回到家鄉。不過,與他們中的留守者對話,不光是憶往昔,更多則是對第一代打工人經歷的思考和沉澱,因為第二、甚至第三代打工者還在南下。前者之行,後者之師。
從打工者到跨國企業高管
10月5日,李興國從河南省故始縣乘大巴趕到合肥,從合肥乘機到廣州白雲國際機場,再從這兒轉機到印尼,結束了10天的休假。
他,從18年前東莞一家台資企業的打工仔,如今成為這家鞋企駐印尼的高管,他是那個時代同New Balance 574齡人的驕傲,但令他不能釋懷的是:今年,自己的兒子高中未畢業也來到了東莞打工。
今年40歲的李興國,從進車間當操作工、在流水線上用小錘子砸鞋底開始,用了11年時間,從一個農民打工仔到車間組長、主管、科長,一直做到生產車間的課長;從2003年10月起,他被公司派往越南、印尼負責新廠的管理至今,完成了從河南一個山村到中國南方城市再到國外的三級跳,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國際企業高管。
作為公司外派的管理高層,李興國感覺到目前在越南和印尼的工人,和國內的第二代打工者非常相似。他們在工作之外追求的是享受和自由。當然,不同於國外員工的是:國內的第二代打工者,思想開放,接受新事物快。
老梁的三次“轉型”
老梁,兄妹八人排行老四。前18年,在老家度過他的童年和少年;後18年,在東莞、中山完成他的成人禮:三次轉型。他指著老家兩層灰色的平房和旁邊的老婆,“這是我當初到東莞打工的全部夢想!”
1991年4月,當時瘦小的老梁來到東莞的裕元廠。老梁最初分到鞋底廠的橡膠備料科。雖然每天都要工作13―14個小時,但老梁沒有怨言:因為一頓四菜一湯的伙食就足以讓他留下來。1993年底,在工廠幾萬員工中,老梁被評為“五一勞動模範”,也因此被提拔為車間主管,於是1995年作為外派幹部,老梁調往裕元鞋廠中山市分公司。
1996年,老梁有了5萬元存款,終於撐起了老家的兩層平房;這一年nike籃球鞋,老梁辭職了。隨後,老梁先後擺過賣鹵菜的夜市小攤,開過露天燒烤場,開過酒樓。2003年7月7日,老梁申請了一個專做物流諮詢和汽車服務的公司,一門心思地做起了汽車服務的生意。2004年,老梁公司名下的車輛達到幾百臺,並且成立了專門的隊伍負責貨源的尋找跟蹤、車輛年審、違章處理、上牌等,隨後老梁又增加了車輛保險代理業務。
老梁的打工事業從此蒸蒸日上,他的總結是:打工的不如為打工者服務的!
打工妹複製“前店後廠”
在東莞市厚街鎮敖臺村一條較為偏僻的巷子裏,兩幢四層的樓房,是王馨兄妹企業的“前店”。
1989年7月,16歲的王馨懷揣著母親賣黃豆湊下的路費,與100名同鄉打工妹來到東莞長安鎮一個名叫開達的合資玩具廠,開始了她的打工生涯。後來,她先後轉到厚街一家珠寶店做過銷售,在一家台資貿易企業當過業務員。
當一輩子打工妹肯定發不了。1997年5月,王馨兄妹三人走上了自己創業的道路,他們先是租了一套三房一廳的房子,做起了貿易。一年後,他們也租了一塊廠房,買進幾臺機器做簡單的來料加工。2005年,河南新野縣黨政一把手來到東莞王馨兄妹的公司參觀,勸他們回家創業。王馨說,最終他們選擇“前店後廠”的發展模式。“東莞是‘前店’,主要接單、研發、貿易、倉儲、採購等,河南是‘後廠’,主要負責生產加工。”
王馨說,現在感覺最大的壓力是企業管理,她想明年和後年一定要耐吉喬丹抽空去讀讀書,為此她招了兩名主管銷售和生產的副總,其中一名是臺灣同胞。說到這兒,王馨笑了:過去,我給台商和港商打工,現在我們請來臺灣同胞和香港同胞幫我們打理企業。
C 變化
當兩代農民工相遇
如今留在珠三角的第一代農民工,多數成了管理者。但當他們遇上了第二代農民工時卻有些犯難。
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四川籍鐘立新,自稱是農民工的“老三屆”。90年代初隨“民工潮”卷到了深圳,當時自覺與“70後”工友有些“代差”。但真正讓他覺得有“代差”的是上個月:他的企業剛遲發一天工資,他就接到廣州市某區勞動局的投訴處理電話。
在談及現在的企業管理時,多數第一代農民工創業者首推現在工人難管。程曉磊說,他們當初進工廠是要軍訓做早操的,但現在工人認為,做操是在工作之餘,不計算工時、不給工資,這就是不尊重員工的自由,於是投訴到品牌客戶那裏,現在工廠乾脆取消了做操和軍訓。
程曉磊是一家大型台資鞋廠人事培訓負責人。他說,第一代農民工生長在農村,為生存才進城;“80後”雖生長在農村,但父母多數在城裏打工,家裏吃穿不愁,又從小養成獨立個性;“90後”乾脆生在城裏學在城裏。到現在,“祖孫三代”農民工會一樣?
而老梁的結論是:那時我們是一個崗位三個人等,現在是兩個崗位等一個人;過去是“民工潮”,現在是“民工荒”——打工市場的需求變了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vd101lg 的頭像
    dvd101lg

    dvd101lg的部落格

    dvd101l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